《做工的人》讀後

《做工的人》

終於把《做工的人》看完了,下午也努力寫完心得草稿,但這本原先就滿受注目也滿多心得文了,就大概寫一下資料補充跟一些碎碎的心得。林立青的文字很平實,沒有過份的包裝堆砌,如同他所描寫的工地與人,就在那了,真實與痛苦就存在在那。我們看見了,卻從未收入眼底,下一秒又繼續滑過手機螢幕,渴求些什麼被照亮。

書腰與大部份都是拉出這句作為宣傳:「這社會要求他人有尊嚴的活著的,幾乎都是收入穩定的人。但一個人只是想活著,謙卑和努力地活著,這難道不值得尊敬?」
最後多以這句為結:「如果我們判斷人的標準,是用刻苦,是用勤奮,是用力爭上游的努力和對於生活的認真,去決定一個人的品格,那我們不可能看不出來他們值得擁有尊敬。我們既然知道以一個人的經濟條件去斷定其社會階級以及地位是錯的,並且深惡譴責,那又為什麼不改變對他們的看法呢?」
想來第一次讀到林立青的文字是在臉書上,書中的第一篇也是這篇。讀完的時候有種被戳破什麼又覺得非常有趣,第一次看到有人這麼認真的分析「八嘎囧」,文字中還看得出來疼惜和無奈。要知道在Ptt或是鄉民文化中,八嘎囧就是一個充滿諷刺、歧視的用語(我也曾經用過,在那些嘲諷、抱怨中)。
近幾年外籍勞工、移工的相關問題逐漸浮升出檯面提高音量,感覺投射些關注能帶來相對多的自我安慰型回饋感。本土勞工卻一直像丑角般,偶爾才會被幾則薪水、景氣相關的新聞拿出來提及配菜。在相對面,本地勞工通常會對外籍勞工有更多溫柔,因為他們知道這些苦痛與壓榨的生活,對於這些身在異鄉的人來說處境更為艱難,而人總是會藉由幫助弱小來獲得些許安慰與彼此疼惜:沒那麼差、還沒那麼苦啦!
但這樣是對的嗎?如果本土勞工的權益沒辦法被重視,沒辦法獲得良好與應有的待遇,那我們怎能奢望這樣的國家、這樣的社會有能力給予外籍勞工應有的待遇?
生鮮時書 – 是你的同溫層,讓你看不懂玖壹壹與川普為何爆紅
這篇文中提到玖壹壹,的確我也不喜歡玖壹壹,不過單純只是個人喜好&看不慣他們的作風。對於我以及同溫層而言,或許玖壹壹代表著就是一種次文化,階級與生活上的次文化。可以批評他們的創作低俗、無聊等等你想得到的評價,但他們的確就是存在著,「它」就是在那,理所當然的存在。這裡又可以回推近年來大力鼓吹「本土化」,不論是設計或是各種議題,像是前陣子火熱的電視劇《通靈少女》到最近大結局的《花甲男孩轉大人》甚至是穿著檳榔袋走上伸展台,都是非常在地、本土的文化題,但在這之前,宮廟文化如同八嘎囧一般被嫌的一無是處,彷彿掛上「本土」就幾乎等同是「俗」的代名詞,如同「台客」不知道何時成為了揶揄諷刺的詞。明明這些都是我們生處的環境,從小接觸的文化,不是「台客」,又是該是誰呢?俗又礙著誰了嗎?
最近我把這些問題都歸類在「太不自由」這頂大帽子上哈哈哈!如果你的心是自由的,眼界與胸懷也會變自由。當然身處的環境與狀況,不太可能讓你全然的自由啦。畢竟在社會上每個人都是犧牲一點自由來換取最大的個人自由,但管人家穿著、身材、性取向真的很無聊,這又會帶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概念。明明一堆人被批評穿著、身材都會不爽,那自己又去批評別人實在是搞不懂啊,可能是一個報復社會的概念?
林立青站在一個微妙的位置,我不喜歡某些人的心得開頭會來個讚嘆「原來工人也可以出書(或是寫出這種文字)」之類的,看了就是他媽的不爽,濃濃階級歧視臭。如同許久前在這篇寫給自家小妹的一篇:「這個社會很殘酷很現實,生活中就是充滿著歧視與階級比較還有很多不公平,但我希望在妳變成討厭的大人前(也希望不要),瞭解每個專業都是值得尊敬與讚賞的。不論是醫師、工程師、清潔隊、咖啡店員、路邊賣麵的阿姨或是工地裡的弟仔,他們每個人都是值得被你善良對待,就如同妳也是個值得被友善對待的人。他們有著妳不擅長的技能,懂得如何治療傷病,如何煮出熟悉的肉燥香,懂得如何將地抹平,而妳對這些其實一無所知。無知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自己無知。」
最近在吵的還有這篇FB的相關貼文:Wilson Ni – 貼文
因為我個人不太喜歡他講到後來還是有點階級歧視的感覺,提供一些其他人的回應作為參考。
石明謹 – FB貼文葉丙成 – FB貼文,之前也寫過一些感想職業貴賤只是另一個版本的種姓制度
延伸閱讀 ▶︎ 如果在工地,一個年輕作家的養成(本文同為《做工的人》的序)
延伸閱讀 ▶︎ 報導者:工地人間
延伸閱讀 ▶︎ OpenBook 人物:請你毋免同情我:林立青的工地人間
延伸閱讀 ▶︎ [心得] 我看《做工的人》怎麼談性別
延伸閱讀 ▶︎ 陳展宇:當國中老師變成粗工 – 那一個月,當工人教我的事

對「《做工的人》讀後」的一則回應

發表留言